第十三章 动情的少女-《梦里乡行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过了一会儿,马虎过来找宁义和宁仁德,对他们道:“你俩把米袋收拾一下,我带你们去食堂交米。”

    宁仁德问道:“马庆呢?”

    马虎道:“他去帮小雨提米。”

    三人提米走出寝室,绕过一栋教师宿舍楼,顺着操场走四百多米,到了食堂旁边的一个储藏室。这里排着长长的一队人,在等待过秤交米。马庆帮着马小雨扛一口袋大米过来了,马小雨在后面跟着。

    宁义问马虎道:“马庆和你的米交了吗?”

    马虎道:“先把你们的交好,我们上个学期还剩一些票,明天再交。”顿了一下,又强调道:“一张票就是五两,正餐票是白票,含有饭菜;副餐票是黄票,只能打到白米饭。这个主要是怕你有时饿极了一张白票不够吃,就可以拿黄票打干饭来加量。”

    “有谁能吃一斤米饭?”宁义问道。

    马虎道:“有哩,有些个头大又爱运动的学生就能吃。再说,黄票可以调兑一碗素粉。”

    宁义又问道:“如果是白票换粉呢?”

    “那粉就可以加肉。一会儿称米时,你们最少得按每天两张正餐票来要。”

    “庆,拿米来放我脚边。”宁仁德道。马庆把米放到宁仁德脚下,几人站着等待。宁义问马小雨道:“小雨,你看见李雪昭和吴樱花来报名了吗?”

    “来了,我们还同住一间寝室。”马小雨答道。

    “怎么,你们不分班住吗?”宁义又问。

    “不分,女生少,大家挨着住。”马小雨道。

    排队等候称米的人越来越多,变成一条长龙。称米开收据发放饭菜票的只有一个工作人员,他在房间里手忙脚乱,额头渗满汗珠。外面等待的学生还是认为速度太慢,特别是一些胆儿大的老生就吵嚷起来。那情景和去年在当阳供销社打煤油时极为相似,宁义就感到有时人多也未必是好事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交完米,马虎和马庆又带宁义、宁仁德二人到清江街上供销社门市买脸盆、饭钵、小勺及洗漱用品。马小雨的已经备有,她便回寝室了。

    清江区街上是一个临江小镇,由一条主街和副街组成,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,灰砖黑瓦。主街长约一千米,街道可容两辆解放卡车并行,政府大院及各有关职能单位坐落在大街旁边,粮管所挨着政府大院。大街两边房子除了部分是私房外,几乎是供销社商店。大街两头分别坐落清江中学和清江小学。中学旁边挨着区医院和农行,还有工商税务及烟草站的房子。副街距离主街有一百米远,两街平行分布。副街临江,两边主要修建民房,砖木房和木房各居一半。副街有几个路口直下清水江边。江边有几个码头,人们要到对面村庄必须依靠木舟摆渡。码头上有一条宽道,是个猪市场,赶圩天摆满猪崽。小镇周围分布着田土和村庄。这也是一个古镇,民国初年就有法国人经常往返这里,因为附近山头有矿石可以提炼白银,他们教当地人用土罐煅烧矿石,炼得银子由其收购。清江码头是当年通向外界的唯一窗口。

    宁义跟着几人后面,走在清江区的泥石路面上,感到既陌生又亲切。他长这么大,也是初次踏入这里。他以前买东西要不在当阳,要不直奔清平县城,没有来到清江。他们走进一家供销社门市,里面的玻璃柜摆放各式各样生活日用品,琳琅满目。宁义和宁仁德各选几样东西,放在柜台上。年轻的女售货员整理到宁义要买的东西时说:“毛巾一块,肥皂三角五,铝钵一块五,饭匙四角五,牙膏一块,牙刷五角,拖鞋一块五,共计六块三角钱。”她一边念一边敲着算盘,念完也就得出结果了。

    宁义掏钱付过去,那售货员又开始算宁仁德要的东西了。

    吃晚饭时,马小雨和几个女生打得饭菜直接回去寝室。马虎等四个少年就在操场边蹲着吃饭,宁义问道:“虎、庆,你们在哪个班?”

    马虎道:“庆读二(2)班,我读二(4)班。但我俩都在同一个寝室,你们以后来找我们都很方便。”

    马庆道:“不过这里比在当阳小学更忙,大家难得聚在一起。”

    宁仁德问道: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马庆道:“这里有电,要上晚自习,早上还得出操。然后就是上课吃饭睡觉,洗澡洗衣服还要抽时间。”

    马虎道:“以后有什么不懂的,你们只有慢慢熟悉了。”

    宁义应道:“嗯。”

    第二日学校还在报名一天,尚未正式上课,宁义跟着大家去教室里打扫卫生。快结束时,宁仁德问宁义道:“义,看过清水江吗?”

    宁义摇头道:“没有,我一直在山里,从未到过清江。听说清平也有江水,但每次都去来匆匆,没有机会看。”

    宁仁德道:“我看下午没事干了,要不我们去看一回。”

    宁义道:“好嘞,喊小雨一起去。”

    午后,宁义和宁仁德走到操场遇到杨耀,杨耀问道:“你们去哪里?”

    “我们去江边玩,你去不去?”宁义道。

    “去,等我一下。”杨耀说着往寝室跑。

    “搞快一点!”宁仁德强调道。

    宁义对宁仁德道:“你在这里等杨耀,我到女生寝室那边喊小雨搞快点。”

    “你去吧。”宁仁德道。

    宁义走到女生寝室外边,喊道:“小雨,马小雨!”

    马小雨从里面出来,对宁义道:“李雪昭和吴樱花也想去。”

    宁义道:“想去就去,人多热闹一点。搞快点!”

    六个少男少女来到了清江码头。宁义拎着一个塑料口袋,里面装着两包零食,是他刚才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花一块钱买的,为几个女孩路上玩时解馋。码头上有几位农村妇女,提着菜篮,都在等待摆渡到对岸去。渡舟飘浮江面上,摆渡人是个老者,他正摇橹撑篙,载人过来。清水江江面宽阔,浅水处浪花朵朵,深流中碧波荡漾,缓缓而下,哗哗不息。江中木舟上下穿梭,有的舟头上站着几只鸬鹚,偶尔潜入水里叼着一条肚白小鱼上来,摇头晃脑,威风得意,不料即刻被渔夫从嘴里把鱼夺走了。当地人流行一句话——鸬鹚守水死,寓意白得辛苦。

    三个男孩都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,蓝色绦卡裤,宁义和宁仁徳脚穿白色回力运动鞋,杨耀穿着一双棕色软胶凉鞋。而马小雨上穿白色短袖衬衫,袖口上印着蓝杠;下穿白色裙子,裙摆边也印着蓝条;脚上穿着一双浅蓝色软胶凉鞋。李雪昭和吴樱花都是上着白衬衫,下穿黑裤,脚穿白网鞋。女孩们扎着小马尾,正值豆蔻年华,身体发育明显,曲线优美。几个孩子微笑着等待渡舟的到来,身上散发出一股青春朝气。

    渡舟终于划到码头。待人下完后,几个妇女提着空菜篮跨上渡舟,找位置坐下。宁义几人走上去时,摆渡的老头忽然说道:“小娃儿,每人一角钱。”

    杨耀不解道:“还要钱?她们不是不付吗?”他指着提篮子的妇女。

    摆渡人解释道:“她们是本地人,每年都交有米的,你们外地人过一回付一回。”

    宁义掏一块钱递过去,宁仁德在一边抢付道:“我来!我来!”

    宁义笑道:“莫争,谁都一样。”

    杨耀对宁仁德道:“争什么?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,回来时就开嘛!”

    三个女孩在后面微微而笑,不吱声。

    渡舟在水中摇摆,几个少年从小就在山里长大,从没体验过人在舟上晃动的感觉,不禁嗨呀嬉笑起来。马小雨不知不觉地慢慢向着宁义身边靠拢,杨耀知趣地往一边挪开,顽皮道:“靠近一点才安全。”李雪昭和吴樱花拉着手站在后面咯咯笑着。马小雨脸一红,笑而不语,勇敢地靠上宁义,伸手抓住宁义的后衣襟。宁义一本正经,站着一动不动。这一回,宁仁德总算看明白了,宁仁风当初说得没错,马小雨对宁义动情了。可是看着宁义毫无表情地没事人一般,难道他对马小雨没有感觉?不可能!马小雨冰雪聪明,谁见都会心动!可能是宁义这小子城府太深了。想到此,他难免心怀淡淡忧伤。暗恋的滋味不好受!他暗暗自嘲一下。宁义看似木头却不是木头。马小雨的心思,他何尝不明白,而他对马小雨又何尝不是心向神往,小雨和自己一路长大,大家彼此了解,自己的内心深处早就装着她了。可一念到目前尚为年幼且正在求学阶段,不宜过早表露儿女情长,他也就装着若无其事了。马小雨和他心有灵犀,也感受到他心底里深藏的那一团热火,所以才敢有所举动。

    对岸是一片沙滩,沿着岸边延续不断。沙滩后面是金灿灿的稻田,快到收获的季节了。再往后看去便是一片黑瓦木房,郁郁葱葱的山林掩衬着村庄,绿黑黄白蓝层次分明,是一幅绝美画卷。当渡舟靠上岸后,几个少年走在沙滩上,环顾四周,看着江面在太阳照耀下波光粼粼,不禁心旷神怡,赞叹着大自然的美丽。

    他们走到一片竹林前的沙滩上,脱下鞋,卷起裤脚,捋起袖子,走向河水。

    “看,这有一块五彩的鹅卵石!”马小雨兴奋道,勾腰捡起。

    “哎,真好看。”李雪昭凑了上来,称奇道。

    吴樱花也走了过来,满面稀罕道:“这石头难见,找一个袋子装起,带回寝室供观赏。”

    “对,带回去。”李雪昭附和道。

    “好。”马小雨应道,又朝宁义喊道:“宁义,那袋子呢?”

    “放在鞋子旁边,我去拿来。”说着又跑回去。

    宁义拿袋子给马小雨,大家走进浅水的地方。宁仁德拣起一块片状的小石子侧扔过去,石头穿透水面,激起四五个涟漪,十分漂亮。杨耀一下活跃起来,道:“来,大家一起来,看谁扔过去出现的涟漪又多又远。”

    大家纷纷拣起石头抛穿江面。少男少女们一时忘乎所以,清纯无邪的笑声伴随涟漪荡漾,徘徊在清水江上空,悠悠不绝。

    这时,清江中学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一首抒情的歌曲远远传来,优美动听:

    故乡的山故乡的水
    第(1/3)页